专家在身边丨女子持续6年反复肾结石,原因竟藏在脖子里!
本期专家
秦勇
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泌尿外科主任,主任医师
个人简介
擅长复杂性泌尿系统感染,包括泌尿系统结核的诊断治疗,特别是对外科干预指证和时机的把握。
本期看点
六年时间结石反复发作,原因何在?
两个系统看似不相干,却不可忽视!
01
除不尽的“结石”,
罪魁祸首太隐秘!
“哎哟~哎哟!”,47岁的李女士(化名)扶着腰部,在诊室里又被一阵疼痛折磨得叫出了声。自从6年前第一次肾绞痛发作查出肾结石以来,她仿佛成了“石矶娘娘”,没完没了长个不停的肾结石,让李女士苦不堪言。
因双肾多发结石,李女士6年前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泌尿外科接受了输尿管软镜手术,手术以及术后恢复都很顺利,结石清理也很干净,但肾结石好像就此“缠”上了她。每年春夏都会因为泌尿系统结石来到泌尿外科就诊,要么中草药排石、要么体外冲击波碎石,还接受了2次输尿管软镜手术。她也乖乖按照医嘱,每天喝上2000ml以上的水,豆腐、菠菜等可能与肾结石相关的食物基本不碰,可都阻止不了体内疯长的结石。
因为曾经有过垂体瘤病史,期间泌尿外科、内分泌科和肾内科医生同时关注到着她的内分泌系统,但是一系列的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。
稿源供图(红圈内为双肾结石)
1个月前,她再次来到泌尿外科主任秦勇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,经CT检查发现她的双肾结石又发展到了不得不手术治疗的程度,内镜手术一如既往顺利,但细心的秦勇发现她曾有过骨折和关节病变,甲状旁腺激素(PTH)也有升高,高度怀疑泌尿系统结石是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引起的。可经过超声和CT检查并没有在颈部甲状旁腺发现明显异常。
由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十分复杂,不排除垂体瘤原因,于是转至内分泌科进一步诊治,接诊的刘颖慧主任医师发现李女士血钙明显升高,经ECT检查高度提示右甲状旁腺功能性肿瘤。经多学科诊疗讨论,李女士听从建议,普外科主任杨翀主任医师为她做了手术探查,在右侧甲状腺背侧找到了“隐秘”的肿瘤,并娴熟地予以切除,肿块直径有2厘米,但因为与甲状腺紧密相粘,所以躲过了一次次的影像学检查。术后的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,导致李女士肾结石、骨折甚至关节炎的罪魁祸首就是它!
02
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系统,
却万万不能忽视!
秦勇介绍,泌尿系统结石和内分泌系统紧密相关,比如常见的痛风、糖尿病等,罕见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、肾小管性酸中毒等,对这些内分泌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,能明显降低结石复发率,这需要多科室密切协作完成。
稿源供图(秦勇主任日常手术中)
那么,李女士的肾结石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了呢?秦勇表示,李女士还需要定期复查,动态观察病情变化。甲状旁腺只是内分泌链上的一环,她同时合并垂体瘤,为了避免低钙血症,手术也不能切除了全部的甲状旁腺,术后依然有复发可能。
03
天气越来越热,
医生提醒
据秦勇介绍,泌尿系统结石是一种多发疾病,天气炎热时,因肾绞痛来到红会医院门急诊接受治疗的患者每天有20多例。
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种病理机制的复杂过程,与性别、年龄、气候、职业肥胖及饮食习惯均有关。
秦勇提醒,泌尿系结石主要还是重在预防。大量饮水是公认有效的措施。每天2500ml左右为宜。随着天气逐渐炎热,身体大量出汗,更要多饮水。具体要根据个人体重,出汗量而定。
喝什么?白开水最好,一定要注意,饮料不能代替白开水。多饮水可增加尿量稀释尿中的结晶,促使细小结石排出,少饮浓茶、酒、咖啡;改变膳食习惯,少食含草酸、钙较高的食物,如动物内脏、豆腐等豆制品;并且要多运动,利于结石排出。
当然,对于严重的或者反复复发的尿路结石,需要排除引发高血钙或高尿钙症的疾病,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、痛风、溶骨性骨肿瘤等。
泌尿系统结石依据病情,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,内外科协同治疗能起到很好的效果,大部分患者的手术处理也并不复杂,但是一些反复发作的顽固病例,还是需要进一步检查和严密随访。
朗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