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在身边丨孤独症孩子持续进步,只因做对了这几件事!
本期专家
吴怡玲
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沙院区儿科副主任医师
个人简介
主攻儿童发育行为和儿童保健学,擅长儿童多动症,抽动症,遗尿、及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诊治,早产儿高危儿的长期随访工作。
本期看点
什么是“孤独症谱系障碍”?
孩子确诊“孤独症谱系障碍”,家长可以怎么做?
01
孩子确诊“孤独症谱系障碍”,
家长接受不了
依依(化名)长得很可爱,圆乎乎的小脸,忽闪的大眼睛。这样的小女孩,却在一年前确诊了“孤独症谱系障碍”,家人始终没办法接受这一事实,觉得可能是教养环境比较单一,多陪伴孩子就会好起来。
很快,孩子到了快上幼儿园的年纪,却仍旧不开口不发音,并缺乏与他人视觉对视的能力......依依妈妈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忙带着孩子来到市一医院下沙院区儿童康复科就诊治疗。
稿源供图
儿童康复科吴怡玲副主任医师接诊后,对依依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问诊,并根据小朋友的情况开具了治疗处方,建议家长让孩子尽快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康复训练。
稿源供图
02
什么是“孤独症谱系障碍”
孤独症谱系障碍(ASD)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主要表现为社会交流交往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。这种疾病的症状在轻重程度上呈现为从轻到重、从低到高的连续谱系分布。通常,ASD患者在社会交往缺陷、交流能力异常、狭隘兴趣和刻板行为、感觉敏感性以及智力高低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。
最初走进康复教室,陌生的人和环境让依依一时无所适应,整节课都是哇哇大哭,一副随时要开门冲出教室的状态。
稿源供图
在康复治疗师的耐心引导和治疗之下,依依开始能偶尔安坐在椅子上和治疗师一起玩玩具、听儿歌,到现在能跟随治疗师的视线关注物品,哼唱简单的音乐旋律,并在辅助下完成指令,每一天都在一点点进步,依依妈妈脸上的笑容也变多了。
03
从忐忑不安到积极康复,
试试这些做法
从依依妈妈抱着孩子走进儿童康复中心的大门时的忐忑不安,再到现在的看到希望,积极配合康复,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吴怡玲指出,以下这些做法或许可以给很多家长带来些许思考。
01坚持康复
孤独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的训练和治疗过程,看到孩子哭,家长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心疼,但是,就和上幼儿园和托班一样,初期的分离焦虑一定是有的,适应环境建立安全感后,哭闹的情绪问题自然会得到缓解。所以,家长对此需要有明确的认知,接纳、尊重、规范、坚持康复是前提。
02精准的评估
在孩子情绪稳定后,康复治疗师需要对孩子进行详细的评估,对孩子各方面能力水平充分了解掌握后,依据评估结果来制定干预计划,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干预,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努力。
03积极的配合开展家庭康复训练
家庭康复训练是帮助孩子发展和提高功能能力的重要环节,如果父母能在专业机构人员的指导下掌握实实在在的康复训练方法、技巧,并且将所学的理论及实践落实应用在孩子身上,对康复效果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。
04定期开展分析研讨会议
定期开展医生、治疗师、家长的分析研讨会议,从多维度对小朋友的训练处方加以调整,以保证训练的最佳效率。在家中训练的患儿家长应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,定期对患儿进行评估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05多开展户外运动
户外运动能让孩子提升免疫力、感觉统合能力、社交能力等,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,或者利用孩子喜欢的物品作为强化来督促其进行体育锻炼。让孩子多接触外面的环境、人和事物,从而让孤独症儿童得到锻炼及丰富自己的技能。在活动中家长们要多鼓励孩子,让其建立自信心和坚韧性,帮助强化孩子的社会性。
朗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