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在身边丨反复崴脚总好不了?警惕脚踝发出的“警报”
本期专家
王铁洲
●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
个人简介
擅长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修复,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及腘窝囊肿关节镜下微创治疗,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,肩峰成型,肩关节不稳定,冻结肩的微创治疗,踝关节镜下韧带修补,骨折镜下微创治疗。
本期看点
崴脚为何“经久不愈”
科学锻炼,预防崴脚
01
“以为只是小扭伤,没想到差点毁了脚!”
5年前,登山爱好者李大哥(化名)在一次登山途中不慎踩空,左脚踝瞬间内翻,当时他听到“咔”的一声,脚踝立刻肿了起来。但仗着身体素质好,他简单冰敷后继续爬山,回家后也没当回事,只是涂了点药膏。
半年后,李大哥发现自己的脚踝变得“脆弱”——稍微走点不平的路就会崴脚,每次扭伤后肿胀和疼痛都比之前更严重。他试过佩戴护踝、针灸治疗、甚至打封闭针,但效果都不理想。
前段时间,李大哥在一次登山中再次崴脚,这次他连站都站不稳,被同伴搀扶下山后,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就诊。接诊的骨科王铁洲副主任医师通过详细查体并安排核磁共振检查后,判断“这不是普通的扭伤,是韧带断裂导致的慢性踝关节不稳!”
稿源供图(王铁洲手术中)
考虑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大、恢复慢,王铁洲为李大哥量身定制了关节镜下微创修复手术。术中仅通过3个0.5厘米的小切口,成功修复了李大哥的韧带。目前李大哥已顺利出院,重回登山队伍!王铁洲提醒:崴脚后若反复发作,可能隐藏大问题!
术前 术后
02
崴脚为何“经久不愈”?
王铁洲表示,踝关节是四肢关节中最易发生韧带损伤的部位。脚踝扭伤,俗称崴脚,是常见的反复发生的运动伤害之一。运动时如果没有做好热身活动,就容易出现踝关节扭伤的情况。
为什么有人崴脚总好不了?王铁洲解释:踝关节扭伤时,85%会损伤外侧韧带(尤其是距腓前韧带),导致关节不稳,引发反复扭伤。若早期忽视治疗,很多人误以为“能走路就不严重”,错过黄金恢复期,最终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。
自测你的扭伤等级
目前一般将踝关节扭伤分为Ⅰ-Ⅲ级。
Ⅰ级:韧带轻度拉伸,轻微肿痛,能走路 ,需要现场紧急处理+居家护理;
Ⅱ级:韧带部分撕裂,中度疼痛、肿胀、压痛和淤斑,走路疼痛,需支具固定+康复训练;
Ⅲ级:韧带完全撕裂,重度疼痛、肿胀、压痛和淤斑,无法站立、关节变形 ,立即就医!
危险信号:无法站立或行走超过3步、肿胀加剧、皮肤发紫或麻木、触摸到明显骨擦感或72小时后疼痛不缓解,请立即就医!
黄金48小时急救法:RICE原则
Rest(休息):停止活动,减少负重。
Ice(冰敷):毛巾包裹冰袋,每2小时敷15分钟。
Compression(加压包扎):弹力绷带“8字包扎”防肿胀。
Elevation(抬高患肢):脚踝高过心脏,减少出血。
03
康复训练:打破“习惯性崴脚”魔咒
早期阶段(伤后3天):踝泵运动(背屈-跖屈)、腓肠肌拉伸,每日3组,每组20次。
中期阶段(2周后):弹力带抗阻训练(内翻、外翻、背屈)、单腿提踵,增强踝周肌力。
后期阶段(1个月后):平衡训练(单脚站立、闭眼平衡)、功能性训练(侧向移动、折返跑),重建本体感觉。
04
预防崴脚的“3+2”法则
3个核心措施
强化脚踝:每天做“提踵踮脚训练” 3组,每组15次,增强肌肉力量
选对鞋子:登山选高帮防滑鞋,日常少穿>3cm高跟鞋
专注路况:走路别分心,尤其老年人需警惕不平路面
2个辅助技巧
运动前充分热身,动态拉伸踝关节
高风险活动时佩戴护踝,提供额外支撑
“崴脚不是小事,及时规范治疗才能避免后患!”——王铁洲建议,急性期遵循RICE原则,若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,务必尽早就医评估。
朗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