紧急!第一次抹花露水没事,第三次直接急诊抢救,这个夏季“隐形杀手”正在你家附近出没
被蜜蜂蜇,第一次没事,第三次却在短短几分钟内,出现喉咙发紧、呼吸困难、脸色惨白的症状,直接被拉去抢救!同样是被蜇,为啥第一次“安全”,第三次就凶险到差点要命?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第一次没事≠安全
家住临安的王大哥(化名)今年42岁,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果农大户,家里几十亩果树打理得井井有条。一个月前的午后,日头正烈,他正在果园里忙活,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。突然,胳膊肘被蜜蜂蜇了一下。当时只是局部有点红肿,伴着一阵轻微的刺痛,王大哥没当回事,随手抹了点花露水,便继续埋头干活。
三天前,同样是在果园忙碌,王大哥左眼睑又被蜜蜂蜇了一口,这次眼睑肿得厉害,像揣了颗小核桃,他去家附近医院看了看,用上药后,肿胀慢慢消退。
稿源供图
然而谁也没料到,就在昨天王大哥右手臂再次被蜇伤。与此前不同的是,这次被蜇后短短几分钟内,他就感到喉咙发紧、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,呼吸越来越困难,脸色也迅速变得苍白,家人见状,立即驱车将他送往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。
稿源供图
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的抢救措施,王大哥的呼吸、血压都恢复了,目前已转入观察病房,生命体征平稳,正在进一步康复中。“当时感觉快憋死了,眼前发黑,站都站不稳。”回忆起那惊魂一刻,王大哥仍心有余悸。
蜂蜇伤无小事,多次被蜇风险高!
为何第一次被蜇没事,第三次却如此凶险?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袁丞达给出了专业解释:“蜂毒含有多种蛋白质和多肽,首次蜇伤时,人体免疫系统可能对这些‘外来物’产生记忆。当再次被同种或类似蜂类蜇伤时,免疫系统会过度反应,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炎症因子,导致全身血管扩张、血压骤降、支气管痉挛、喉头水肿,引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。这种反应发生迅猛、进展极快,若抢救不及时,后果不堪设想!”
“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蜇伤次数、部位、蜂种及个体差异有关,通常情况下头颈部更危险,马蜂比蜜蜂更毒。”袁丞达特别强调,第一次被蜇后“没事”,不代表对蜂毒不过敏,反而可能意味着你已经被致敏了,第二次或后续蜇伤,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
风火邪毒伏体内,再遇新毒即攻心
中医认为,第一次被蜂蜇看似“安全”,实则是在人体内埋下了“伏邪”。蜂毒属于“风火邪毒”,首次入体,若人体正气(免疫力)尚能抗衡,或邪毒未触动关键脏腑,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红肿痒痛,甚至无症状,给人“安全”的假象。
但这股邪毒并未完全清除,而是“伏藏”于体内经络或脏腑,中医称之为“伏邪”或“蓄毒”。当第二次蜂毒再次侵袭,新毒引动伏毒,两毒相煽,骤然爆发,形成“风火相煽”“毒邪内陷心”的危重证候,这正是王大哥短时间内险象环生的中医病理基础。
从中医体质学角度看,湿热质、特禀质(过敏体质)的人群尤其需要警惕蜂蜇风险。湿热质者常常表现为面垢油光、口苦、舌苔黄腻等,其体内如同“小火炉”,湿与热交蒸,遇蜂毒这类“火毒”,极易使毒热炽盛,反应剧烈。特禀质者易过敏、鼻塞、打喷嚏,其本身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,一旦遭遇蜂毒二次刺激,极易引发全身过敏。
预防与急救,关键时刻能救命
1.被蜇伤后,正确处理方法:
? 立即远离蜂群,转移到安全地点。
? 用银行卡边缘或指甲轻轻刮除蜇入皮肤的毒刺,避免挤压毒囊,切勿用镊子夹。
? 被蜜蜂蜇伤用肥皂水清洗伤口,被马蜂蜇伤用醋清洗伤口,如无法分辨蜂种,用清水冲洗。
? 可局部冷敷减轻肿胀疼痛。
无论是否首次被蜇,都要密切观察30分钟至1小时,一旦出现以下任一症状,必须立即拨打120或就近送医,这是过敏性休克的信号:呼吸困难、喘息、喉咙发紧、声音嘶哑;头晕、乏力、意识模糊、晕厥;全身大片荨麻疹(风团)、皮肤潮红或苍白;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;心悸、脉搏细弱、血压下降等。
2.高度警惕,预防为先
? 野外活动尽量穿长袖衣裤,避免使用香水、香味浓烈的护肤品。
? 发现蜂类要保持镇定,缓慢离开,切勿拍打或奔跑,以免激惹蜂群。
?清理住所周围可能筑巢的地方,如屋檐、树丛。
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为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,其中蛇(虫)伤专科在省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,是浙江中医药学会蛇类医药分会主委单位、是杭州市中西医结合蛇虫伤诊疗中心。医院有自制的治疗蜂蜇伤的中药制剂、协定方,同时还有拔罐、火针、拍痧等特色中医疗法。
朗读